目前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总体上赞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企业经济绩效的正相关性,不过也在具体的结论上存在着分歧,更有个别文献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对企业短期价值产生损害。该现象既可以用方法论上的分歧来解释,也可以认为是由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多是表现在长期绩效上。
原因之一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不仅涉及经济、公司治理和管理学范畴,还涉及到文化、历史因素等。如果把企业的市场价值(比如市价净值比等)看作是企业长期价值的“折现”反映,那么其“折现率”就会有差异,因为各国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有所不同,或者是所处历史的发展阶段不同(比如十九世纪西方社会的达尔文主义盛行时把“优胜劣汰”思想照搬到人类社会,反对企业的“过度作为”)。由于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企业长期价值的时也导致现时的资本溢价,这会因为研究者所选取研究对象所在市场对该折现率评价的差异而不同。在一个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不能够给予充分评价的市场中来实施社会责任战略,会缺乏效率。这也是为什么在社会的发展程度相对更高一点的欧美国家研究结果成正相关关系的要比其他地区更高的原因之一。
不过本文认为之所以现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并未显著的提高其经济表现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应该是由于企业对于战略性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认识的普遍缺乏,因此致使企业所实施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不仅分散而且缺乏效率,无法和企业经营战略兼容。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指出,并非所有的社会责任行为都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为了能够落实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就必须将其当作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把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优势紧密的联结在一起,从制度设计和公司治理上给予有力保障。这样,公司所有和社会责任相关的事务都能够得到统一的部署。每一个社会责任认证与每一笔慈善捐款都要和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相符,从而保证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长远收益的高度一致性,最终实现责任和利润双赢。然而那些与企业的经营战略毫无关系的企业慈善行为只能产生社会效益。只有当企业的支出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时,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才能和股东利益相一致,即只有当企业的慈善行为同样也对企业的竞争环境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时,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目标才能够兼容。
但对于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企业来说,其社会责任的行为或表现为对当地公益事业和教育机构的日常的小额捐助,以赢得雇员与顾客的好感;或表现为对具有巨大影响的大型活动,比如体育赛事的资助,以提高企业的声望。前者缺乏明确的经济目标,更多的是体现企业管理者个人的价值观;而后者表面上有效的整合了社会责任和经济目标,可是片面强调企业的公众形象,虽然提高了人们对企业的好感,却很难真正的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早已强调了企业对于其价值的创造活动的保护制度,即企业需要提供一种“隔离机制”来保护企业的资源与核心能力等不会被竞争对手盗用或者模仿,从而维持企业在较长的时间内的竞争优势。天然拥有隔离机制的企业品牌、文化、管理能力和知识的共享与创造机制是形成与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而经过精心策划和实施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对上述因素都有着正面的促进因素,因此必须要给予充分重视。